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要闻 >> 详情
每日报道:单季盈利破百亿,“宁王”剧透全年业绩,锂电哪个环节最赚钱?
来源: 联合资讯      时间:2023-01-13 17:30:20

上市公司一直有“靓女先嫁”传统,业绩喜人的公司倾向于尽早披露财报,而业绩低于预期的公司倾向于晚披露,锂电赛道无疑是“最靓”的女。

截至1月13日,已有224家公司公布了2022年度业绩预告,其中预增公司152家、预盈14家,合计报喜公司比例为74.11%。锂电赛各个环节中,包括锂盐、正极材料、负极材料以及锂电池等细分领域上市公司全面预喜,其中不少公司净利润翻倍增长,堪称“印钞机”。


【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产业链上,也存在分化。锂盐价格在2022年11月之前一路走高,也令锂矿环节的厂商有公司出现净利润高达6倍增长。而下游电池厂则明显“喝汤”,二线电池厂商亿纬锂能净利润增幅仅10%-25%,不过“宁王”扣非净利增长99.37%-115.74%则是个特例。

锂盐环节大赚:

在锂盐环节,截至13日,有两家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全年业绩预告,分别为盐湖股份和天华超净。其中盐湖股份主要产品为电池级碳酸锂,而天华超净则主打氢氧化锂。

盐湖股份预计2022年归母净利润与扣非净利润均为150亿元-156亿元,同比增长234.94%-248.33%。

在天华超净方面,该公司预计2022年归母净利润64亿元至68亿元,同比增长602.76%-646.68%,这一业绩增长幅度,在目前已披露业绩预告的224家公司中也位居前列。

正负极材料“接棒”涨价压力:

在正极材料环节,包括容百科技、振华新材、当升科技以及长远锂科在内的主流厂商均公布业绩预告,这一环节的盈利状况较为明晰。

其中,容百科技预计2022年的归母净利润为13.20亿元至14.00亿元,同比增长44.89%至53.67%。

当升科技预计2022年的归母净利润22亿元-23亿元,同比增长101.65%-110.82%,增速高于容百科技。

振华科技则预计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2.2亿元到13亿元,同比增长195.70%-215.09%。这一增幅在目前已披露正极材料的厂商中最高。

另一家正极材料厂商长远锂科预计2022年的归母净利润为14亿元-16亿元,同比增长99.82%至128.36%,为了应对原材料价格和供给的波动危机,长远锂科采用了“锁单”的采购策略。

不难看出,在业绩增速方面,上述正极材料厂商的业绩增速,低于上游的天华超净、盐湖股份,但高于下游的锂电池厂商,原因是从上游承担了一部分涨价的压力,但也向下传递了一部分涨价的压力。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负极材料厂商身上。负极厂商璞泰来预计2022年归母净利润30.5亿元到 32亿元,同比增加74.41%到82.99%。

璞泰来在2021年负极材料市占率约为15%,仅次于龙头贝特瑞。尽管负极材料不受锂盐价格变动影响,但其上游石油焦2022年开工率低,产能受限,导致供应不足、价格上涨,也会侵蚀负极材料厂商利润。

电池环节,“宁王”独领风骚:

在锂电池环节,则呈现另一番状况。作为第二梯队的动力电池厂商,亿纬锂能11日率先披露业绩预告,该公司预计2022年净利润31.96亿元-36.32亿元,同比增10%-25%,扣非后净利润预计为25.47亿-28.02亿元,同比增0%-10%。

相对于锂盐环节的天华超净、盐湖股份,以及正负极材料当升科技、容百科技、璞泰来等厂商,亿纬锂能的业绩增幅明显较低。在业内看来,主要原因是上游原材料的价格较高,对其利润进行侵蚀。

不过,行业特例出现在“宁王”身上。宁德时代12日披露的业绩预告显示,其2022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为291亿元-315亿元,同比增长82.66%-97.72%;而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68亿元-290亿元,同比增长99.37%-115.74%。宁德时代表示,业绩上升的原因主要是产销量提升及降本增效作用。

宁德时代2022年全球市场占有率35%,其中2022年10月全球市占率达38%,海外市占率突破30%,占比快速提升。有机构预计,宁德全球龙头地位稳固,其中欧洲市场方面,德国、匈牙利积极建厂,未来市场占有率有望提升至40%以上;美国市场预计通过合资建厂等方式仍有所突破;日韩等其他市场目前虽小但公司均为主供。

目前,国轩高科、中创新航、欣旺达等其他动力电池厂商的业绩预告尚未出炉。

2023年锂电赛道如何走?

步入2023年以来,电池级碳酸锂的市场报价一直在下滑,据上海钢联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1月12日部分锂电材料报价下跌,电池级碳酸锂跌2000元/吨,均价报48.05万元/吨。

在这个层面上看来,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起伏暴露了锂电板块周期性波动的规律,其估值或会参考化工板块、有色金属板块等周期性较强的板块。

不过,从下游需求来看,依旧强劲。近日,乘联会发布的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22全年新能源乘用车零售649万辆,该机构预计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达850万辆,渗透率将达36%。以此计算,新能源汽车销售仍将保持超30%增速。

业内一份研报也预计2023年-2025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分别达到850 万辆、1050 万辆和1200万辆,增速分别为30.77%、23.53%和14.29%,国内新能源汽车 锂电池装车量分别为442GWh、567GWh 和 696GWh。

而从全球来看,该机构预计,新能源汽车2023年-2025年销量分别为1370 万辆、1700万辆和2000万辆,锂电池装车量分别为712.4GWh、918GWh和1160GWh,增速分别为35.70%、28.86%和26.36%。

未来几年,对于动力锂电池的需求仍将保持较高速增长,尽管增速会回落,但仍在25%以上,需求仍在。而面对未来几年动力电池的确定性需求,各大厂商也摩拳擦掌、纷纷扩产。

另外,在储能环节,动力电池厂商均视储能电池为自身的第二大增长曲线。在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面前,多家动力电池厂商纷纷布局储能业务,加紧扩产,以在迅速扩大的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