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要闻 >> 详情
民居、民歌、民风,中外大学生记录湖北所见所闻
来源: 长江日报      时间:2023-05-16 16:09:12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16日讯5月15日下午,2023年“看中国·湖北行”活动闭幕式暨展映仪式,在华中师范大学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一楼报告厅隆重举行。

2023年“看中国·湖北行”以“民居·民歌·民风”为主题,8位来自哈萨克斯坦、津巴布韦、泰国、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马拉维的外方导演与他们的制片人,将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想融合在纪录片中,展现了外国青年对中国文化独特的探索与思考,创作出《六口茶》《木雕缘》《指尖的传承》《在稻田》《泥痴》《民族印象》《李时珍》《奇人赵洪啸》《民述荆楚》九部纪录片,为2023年度“看中国·湖北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活动现场。华中师范大学提供


(资料图)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洲致辞,他表示在此次活动中见证了具有华师精神烙印的“看中国·湖北行”影视作品的诞生,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世界听到更多的中国声音、中国故事,并推动中外青年在互学互鉴、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中贡献华师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向云驹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对本次活动的承办方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以及参与项目的中外师生表达了诚挚的祝贺和感谢。他表示,2023年“看中国·湖北行”17天的旅程中,8组外方导演和中方制片人协作配合,在“民居·民歌·民风”的主题下用影像记录湖北,探索极富魅力的荆楚文化,共同书写了各位外国青年的中国故事,向国际发出中国声音。

来自印度国立设计学院的外方指导老师阿伦古普塔教授以视频形式致辞,他表示这九部纪录片中有关艺术工艺品、民俗文化、爱情故事等中国人民生活的情节深深吸引着他。

来自巴基斯坦籍硕士研究生喜娜作为外方导演代表发言,喜娜从“合作、理解、坚持”三个维度分享她与搭档共同创作《木雕缘》短纪录片的感受,使她深深爱上中国民俗文化。

活动现场。华中师范大学提供

来自华师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本科生马雨晴,作为中方制片人代表发言。马雨晴表示,在与搭档卡米拉共同拍摄《泥痴》的过程中,她不仅聆听到一个个神态各异的塑像背后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将一生投身所爱的泥痴胡老师,见证了“人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背后的勇敢与坚持。

来自新闻传播学院的本科生陈铭玥作为纪录片组代表发言。她表示,在拍摄过程中,纪录片组与外方导演和中方制片逐渐培养出默契,“看中国·湖北行”大家庭携手共进、互帮互助,愉快地完成此次合作。

活动现场还播放了本次“看中国·湖北行”活动纪录片组成员精心制作的幕后纪录片《民述荆楚》,该片记录了“看中国·湖北行”17天里的点滴和记忆,揭秘外国青年导演与中国青年制片人是如何用崭新的视角讲述荆楚故事的。

活动现场。华中师范大学提供

华中师范大学任友洲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向云驹、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高卓献院长、新闻传播学院程秀莉副书记分别为指导老师、外方导演、中方制片组、纪录片组成员和媒体专员颁发纪念证书并合影留念。

此次“看中国·湖北行”活动,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为指引,植根于荆楚大地“民歌·民居·民风”文化沃土。中外青年将携手探索恩施土苗山寨“六口茶”礼节背后“亲切欢迎,友谊长存”的民俗寓意,在非遗传承人牟利忠先生手中感受“民族和现代木雕”故事,追寻黄梅的“田间一枕沐曦光”,看见红安绣活的“指尖传承”,记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印象”,感知音乐教师“赵洪啸-民族音乐人”的独特魅力,跟随“泥痴”胡老师一同传播泥塑文化,走访蕲春、去了解医圣“李时珍”创作《本草纲目》的历史。

中国有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8组外方青年导演和中方制片人通过“看中国·湖北行”活动,用脚步丈量长江两岸,用心感受荆楚文化,把湖北大地的故事刻成永恒光影,向世界讲述他们所看到的中国,在参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贡献力量。

活动现场。华中师范大学提供

2023“看中国·湖北行”至此完美收官,但中国传统“民居·民歌·民风”的魅力将在历史长河中继续闪闪发光,大放异彩。

此次“看中国·湖北行”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承办,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协办。

(长江日报记者胡义华 通讯员苏子怡 陈楠)

【编辑:赵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