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要闻 >> 详情
世界信息:华亭风丨松江民间惯语和戏曲
来源: 上海松江      时间:2023-01-26 19:01:57

陆春彪

昆曲诞生于江苏昆山一带,深受江南吴越文化的浸润和滋养。古代松江,自唐天宝十年(751)建县,到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为府治,一直是江南经济文化重镇。在昆曲的发展过程中,松江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何良俊、杨维桢、陈继儒、徐霖、张照等中国戏曲界举足轻重的大家前贤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和创作过。目前松江还有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明代戏楼(颐园),以及《十锦》《将军令》《一江风》等大量的昆曲和更早时期的戏曲脚本与曲谱。清洪昇的《长生殿》只在全国少数几座大城市演过50出全本,除北京、南京、苏州外,就是松江,可见当时昆曲在松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颐园


【资料图】

昆曲俞家唱开创者俞粟庐是松江人,其子是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对于历史上松江昆曲的繁荣,我们只能从史料中去体味想象,然而非常可贵的是,在松江老百姓的生活用语中至今仍保留了一些和戏曲有关的语言,这些语言成了松江乃至周边地区百姓生活中的习语。

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

这些习语,既生动地概括了学习戏曲的过程,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如“勿入调”“没腔调”“脱腔脱板”“勿板扎”“不入流”等。郭友松(1820—1887),清松江府娄县人,家住方塔东。大性聪颖,博闻强记,有神童之称,且生性诙谐,落拓不羁。他曾用松江本地方言写了一本名为《玄空经》的书,其中就有“勿入调”和“无腔调”。

《玄空经》

“勿入调”,原本形容初学戏曲者,尚未找到调门,唱在音律之外。发展到后来就带有些贬义,引申做人做事不守规矩,有奸叼之意(做人不地道)。唱戏做人的第一步要守规矩。

“没腔调”,形容学了一段时间戏曲,唱得还不够准确、圆润。引申为已开始做事,但做得不到位,还需要磨炼。有时我们会说某人做起事情来“没腔调”。

“脱腔脱板”,主要是说唱时板和眼还不稳定,唱功不扎实。引申为做事不够认真,容易出错,也有态度不端正之意。唱戏做人不可太油。

“勿板扎”,已经可以唱唱了,但板眼不太精到,欠火候。引申为做事有了一些经验,但没有达到完美的境界,还需向更高层次迈进。做人要谦虚谨慎,不断进步。

“不入流”,不管是什么戏曲种类,都有自己的流派,“不入流”,说明你还没学到某个流派的精髓,不为大多数人认可。引申为做人不大气,不为大家称颂,风范不高雅。

可见,戏曲文化影响并发展了松江百姓的习语,寓教于乐,既反映了松江百姓的生活状态,又丰富了松江的民俗风情。

编辑:贾丽

标签: